五十日奇蹟:「埔里森林逐燈祭」的夥伴協力治理模式
2019.02.16
「50天的籌劃、11人發想、29人策劃、200名志工執行、2,500位鎮民參與、設置2050盞紙燈、網路40,000人關注」,這是2019年2月16日甫結束的「埔里森林逐燈祭」的幾個關鍵數字,由一群不到40歲青年所組成的團隊,在短短的時間內,創造一場令人驚豔的祭典活動。
近年「地方創生」議題討論頗為熱烈,行政院也正式宣告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,面對農村地區的人口老化、青年人口外移,在地公所如何連結地方組織、帶動在地民眾參與,共同尋找重振地方發展的策略,並進而創造農村地區的人口回流,已成為各個鄉鎮必需思考的重要課題。位在臺灣地理中心的南投縣埔里鎮,在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時,還有87,526人,直至2018年底,人口已剩下80,276人,高齡人口比例更高達16.69%,是典型面臨人口外流與快速老化的鄉鎮,也是亟須透過地方創生策略進行振興的鄉鎮。
2018年12月25日就任的埔里鎮長廖志城,在競選期間就意識到埔里人口結構變化的狀況,在其競選政見中率先提出連結暨南大學與在地社群,成立「埔里地方創生推動委員會」,也希望能建立埔里在地的祭典活動,重新找回民眾對於臺灣之心的土地認同感。
廖志城鎮長在順利當選後,也立即拜會暨大,並拋出共組地方創生推動委員會的想法,獲得暨大蘇玉龍校長的支持,隨即在暨大江大樹副校長的協助主導之下,迅速連結在地社群,共同組成埔里地方創生推動委員會,並依照埔里在地關注的議題,分為:產業振興組、生態見學組、藝文創生組、城鄉再造組、福祉互助組、行銷設計組等六個組別,共同規劃埔里未來的地方創生議題與願景。
雖然在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協力之下,在地社群之間的連結已經迅速到位,但如何透過祭典活動快速凝聚鎮民對於土地的認同感,為將來共同參與各項地方創生議題打下基礎,就成為廖志城鎮長團隊的首要考驗。鎮長認為元宵燈會是在地民眾引領期盼的年度活動,但過去的元宵活動流於形式,缺乏在地認同元素,需要加以翻轉,才能達到凝聚埔里居民認同的目標。鑑於新鎮長對於城鎮願景的想像,於是展開了「埔里森林逐燈祭」一連串祭典活動的驚奇之旅。
一、團隊形成:公所授權,充分展現在地青年力
「埔里森林逐燈祭」可以說是埔里鎮公所新行政團隊上任後的起手式,也被鎮長定義為重新帶領地方振興的重要活動。鎮長上任後隨即拋出想法,希望在地青年團隊一同集思廣益,一起舉辦一場不一樣的燈會,由於鎮長在競選過程中與在地青年充分溝通對話,許多政見白皮書也採用在地青年所提出的建言,彼此之間已有充分的信任關係。因此,當鎮長提到希望能夠轉變過去的元宵活動時,也喚起在地青年希望這塊土地能夠有所進步的意識,開始籌組團隊、進行活動策畫。
此次祭典的執行團隊由一群40歲以下的年輕人組成。由具有豐富舉辦活動經驗的陳巨凱總召,負責統籌活動的辦理;另外還包括負責活動公關的許惠雯(返鄉青年)、負責計畫撰寫申請資源的梁鎧麟(留鄉青年)、負責活動軟體視覺設計的謝顯林(留鄉創業青年)、負責活動硬體視覺設計的尤傑(返鄉青年)。這5人所組成的核心團隊,肩負著整體活動的資源籌措、活動規劃設計,以及與公部門溝通、協調等工作。
此核心團隊的成員,除了展現在地青年產業與公所積極的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外(陳巨凱、許惠雯、謝顯林三人為產業界人士),也能夠看見大學與地方協力治理的夥伴關係(梁鎧麟、尤傑任職於暨大)。由五個核心成員的團隊與公所共同發起,向外擴散到含括11人的發想團隊,再進而組成29人的執行團隊,整個團隊的唯一特點就是「年輕」。
近年「地方創生」議題討論頗為熱烈,行政院也正式宣告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,面對農村地區的人口老化、青年人口外移,在地公所如何連結地方組織、帶動在地民眾參與,共同尋找重振地方發展的策略,並進而創造農村地區的人口回流,已成為各個鄉鎮必需思考的重要課題。位在臺灣地理中心的南投縣埔里鎮,在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時,還有87,526人,直至2018年底,人口已剩下80,276人,高齡人口比例更高達16.69%,是典型面臨人口外流與快速老化的鄉鎮,也是亟須透過地方創生策略進行振興的鄉鎮。
2018年12月25日就任的埔里鎮長廖志城,在競選期間就意識到埔里人口結構變化的狀況,在其競選政見中率先提出連結暨南大學與在地社群,成立「埔里地方創生推動委員會」,也希望能建立埔里在地的祭典活動,重新找回民眾對於臺灣之心的土地認同感。
廖志城鎮長在順利當選後,也立即拜會暨大,並拋出共組地方創生推動委員會的想法,獲得暨大蘇玉龍校長的支持,隨即在暨大江大樹副校長的協助主導之下,迅速連結在地社群,共同組成埔里地方創生推動委員會,並依照埔里在地關注的議題,分為:產業振興組、生態見學組、藝文創生組、城鄉再造組、福祉互助組、行銷設計組等六個組別,共同規劃埔里未來的地方創生議題與願景。
雖然在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協力之下,在地社群之間的連結已經迅速到位,但如何透過祭典活動快速凝聚鎮民對於土地的認同感,為將來共同參與各項地方創生議題打下基礎,就成為廖志城鎮長團隊的首要考驗。鎮長認為元宵燈會是在地民眾引領期盼的年度活動,但過去的元宵活動流於形式,缺乏在地認同元素,需要加以翻轉,才能達到凝聚埔里居民認同的目標。鑑於新鎮長對於城鎮願景的想像,於是展開了「埔里森林逐燈祭」一連串祭典活動的驚奇之旅。
一、團隊形成:公所授權,充分展現在地青年力
「埔里森林逐燈祭」可以說是埔里鎮公所新行政團隊上任後的起手式,也被鎮長定義為重新帶領地方振興的重要活動。鎮長上任後隨即拋出想法,希望在地青年團隊一同集思廣益,一起舉辦一場不一樣的燈會,由於鎮長在競選過程中與在地青年充分溝通對話,許多政見白皮書也採用在地青年所提出的建言,彼此之間已有充分的信任關係。因此,當鎮長提到希望能夠轉變過去的元宵活動時,也喚起在地青年希望這塊土地能夠有所進步的意識,開始籌組團隊、進行活動策畫。
此次祭典的執行團隊由一群40歲以下的年輕人組成。由具有豐富舉辦活動經驗的陳巨凱總召,負責統籌活動的辦理;另外還包括負責活動公關的許惠雯(返鄉青年)、負責計畫撰寫申請資源的梁鎧麟(留鄉青年)、負責活動軟體視覺設計的謝顯林(留鄉創業青年)、負責活動硬體視覺設計的尤傑(返鄉青年)。這5人所組成的核心團隊,肩負著整體活動的資源籌措、活動規劃設計,以及與公部門溝通、協調等工作。
此核心團隊的成員,除了展現在地青年產業與公所積極的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外(陳巨凱、許惠雯、謝顯林三人為產業界人士),也能夠看見大學與地方協力治理的夥伴關係(梁鎧麟、尤傑任職於暨大)。由五個核心成員的團隊與公所共同發起,向外擴散到含括11人的發想團隊,再進而組成29人的執行團隊,整個團隊的唯一特點就是「年輕」。